晚餐時刻饑腸轆轆,剛好緬佛寺附近的海邊就是鼎鼎有名的<Gurney Drive 新關仔角>,資料上說這裡有一間檳城最新開設的高檔購物中心 " Gurney Plaza 合您廣場 ",我們對於購物是興緻缺缺;資料上又寫到隔壁的露天大排檔是遊客必到之處,也是檳城品嚐美食的最佳地點;既然如此,反正餓著也是餓著,就來個美食大通殺唄!

我們先瀏覽了一圈,發現這個大排檔很妙,因為馬來人篤信回教不吃豬肉而華人又特愛用豬料理的關係,自然而然地這條美食街被分成了二個區塊,一邊是華人美食,一邊則是馬來和印度料理。

新關仔角.jpg 

身為華人的我們當然是先到印度和馬來區探險,因為在蘭卡威我們始終和沙嗲無緣,所以當捲毛一看到賣著沙嗲的印度攤,眼睛立刻啵亮了起來,第一份美食當然就是一串 Rm0.7 的它了;結果還挺好吃的ㄟ,很像台灣常見的燒烤,但肉質更為鮮嫩香甜。

沙嗲,據說當年華人看到這食物時,並不知道它的名字,但因上頭總是串著三塊肉,就因此就叫 SATAY(三塊的台語發音)囉!

沙嗲.jpg 

馬來文的 rojak 即為 " 混合物 ",口語上亦常作指折衷的混合,用於象徵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社會的多元文化;若用在食物上的 Rojak 囉吔,是一種涼拌沙拉。典型的水果囉吔有小黃瓜、菠蘿、大頭菜、豆芽及油條,再以水、蝦醬、糖、辣椒和青檸汁混合成醬汁,把材料切粒放入碗中,與醬料攪拌後再灑上碎花生或切碎的薑花莖。

我們人在檳城,而檳城的 Rojak 則是與水果囉吔相似,但加上蓮霧、炸魷魚和蜂蜜。我喜歡醬汁微帶酸辣的口感,但不喜歡太過豐富的內容,因為......都是菜,這叫肉食動物的我要如何下嚥?

羅也.jpg 

幸好隔壁攤賣的是我最愛的冰品,只是它有個很怪的名字 " ABC ";其實就是台灣的紅豆冰,一碗 Rm2.2 是檳城人很愛的甜品之一。圓潤的紅豆、香甜的玉米、果凍和阿答籽擺在碗裡,蓋上一層細幼的刨冰,再淋上不同顏色的糖水,加愈多色愈像彩虹,鮮彩奪目;清涼的口感吃起來有台灣味兒,而不是像煎蕊和嚤嚤喳喳一樣滿口怪異的鹹。

冰品ABC.jpg 

回到華人美食區,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盤 Rm2.4 的 " 豬腸粉 ",天哪~感動到眼淚都要流下來了!在馬來西亞的這幾天,真的是只有華人的地方才吃得到豬肉呢!這一盤豬腸粉很特別,是將已捲好的腸粉掀開、切片然後加上辣椒醬、蝦醬、豆醬及芝麻,看似簡單可口其實辣勁衝天。

豬腸粉.jpg 

要說最不好吃的,就是這兩盤 Rm2.5 的 " 豆干煎 " 和 Rm8 的 " 蠔煎 " 啦!說什麼可以媲美台灣的蚵仔煎,結果根本只是蠔仔煎餅,一整個乾到不行的它超像海產店裡的炒蚵仔;而豆干煎好像直接把豆腐拿去煎一下,讓它的表皮有硬度就好,半生不熟的口感實在稱不上美味。好笑的是這二盤是讓我們等最久的餐點,因為小小的攤子旁人潮可是大排長龍,真的很懷疑他們的味蕾,改天應該請他們通通來台灣吃吃看,什麼才叫做美食!

蠔煎.jpg  

一路不停吃的我們,也終於進入飽到喉嚨的狀態,卻還是在這一攤部落客猛推的 " Lok Lok 樂樂 " 前停下了腳步,雖然它賣的東西和台灣的 10 元碳烤大同小異,差別就在可以自己動手燙、自己選擇醬料。我在這裡拿了一串甜不辣和貢丸,也不過才 Rm1.2,要不是實在是肚子太撐,一定要多吃個幾串家鄉味兒。

樂樂.jpg 

最後,在樂樂的對面的這攤 " 甘蔗水 ",第一次體會到檳城的人情味,忙著研究果汁的我們被老闆聽出了台灣口音,老闆很熱情的問我敢不敢嘗試新口味?於是這一杯 Rm1.8 的 " 檳城五味 " 就在我點頭如搗蒜後被獻寶似的端出,老闆驕傲地一直說這是菜單上沒有標明的招牌,算是他個人的精心研究,只給有緣人;而我在大膽喝下一口後,也臣服於它的特別,甘蔗、吉拉、酸梅、安不拉和一種不知名水果混合在這小小的一杯,卻沒有酸到揪眉也沒有甜到發膩,融洽到好喝極了。

檳城五味.jpg 

 

 

同場加映:

即始是從天亮吃到天黑,肚皮都快撐破,在回到飯店休息後的深夜 11:30,捲毛還是喊起了餓。於是我們又在檳榔路上閒逛,最後買了第一天就光顧過的路邊漢堡小攤,很愛跟客人喇勒的印度老闆,做的 Hamburger Mix 超級好吃,這攤也是我們在檳城唯一重複吃到的一家哦!

 P2210705.JPG

 

 

   小建議:

在檳城巿區也有很多在地人愛吃的美食街,礙於時間關係我們無法造訪,提供給有興趣的人哦:

1. 七條路 Lebuh Cecil:離光大走路約 10 分鐘,檔檔好吃。

2. 汕頭路夜巿 Jalan Kimberly:離警察總局很近,堪稱檳城美食大本營。一定要吃的潮州小吃:鴨粥粿汁、杏仁茶、炒粿條和粿條湯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icc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